江苏淮安充分发挥高校农学人才优势,通过校地共建工程,把研究成果、科技服务送到田间地头,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在农作物稳产增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方面,提供智慧力量。
金秋时节,稻谷飘香。在淮安市洪泽区岔河镇全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项目的水稻田里,淮阴工学院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农学系教授张国良,正和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农科院等水稻测产专家,对两块种植南粳9108品种的水稻进行现场测量、收割、过磅……通过各方测产,其中一个钵苗机插田块的实测亩产达到了768.89公斤,创造了今年淮安常规粳稻亩产的最高纪录。
作为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岔河镇现有优质耕地15万亩,江苏省绿色优质稻米种植基地13.27万亩,有机稻种植0.3万亩。十多年前,淮阴工学院与洪泽农技推广部门建立产学研推合作关系,张国良就与岔河镇开展了水稻种植技术推广应用合作,由他带领的农业科研团队通过开展选育、研究、对比……选取出优质的品种、肥料,推荐指导农户种植使用,同时将精量播种、标准化基质育秧技术等一项项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转化应用,实现了水稻丰产优质绿色。
此外,张国良带领的团队还与苏州、无锡等地,建立了覆盖全省的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推广项目,并多次为省市种田大户联盟开展免费技术讲座,真正实现了“将技术展示在试验田,将论文撰写在大地上,将成果留在农民家”。据了解,自淮阴工学院实施校地共建的“1111”工程以来,已与各方共签订合作项目1800余项,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产业振兴必须要有好的技术、好的模式去支撑,校地合作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学校、科研院所有新的技术,地方上有粮食增产的需求,我们通过校地合作,将稻米提质增效,实现成果转化、绿色发展。”中国水稻研究所稻作中心主任陈恵哲说。